小三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出手保健食品包装将有重大变化,提醒 [复制链接]

1#

每经记者周程程每经编辑陈旭李净翰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明年1月1日起,大众熟悉的脑白金、汤臣倍健、善存等所有保健食品的包装上,都会印上这句警示语。

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提出了上述警示语要求。

《指南》提出,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语应使用黑体字印刷。

过去,尽管保健品上有“蓝帽子”标识,同时标签上会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但企业往往把它标注在不显眼的位置,这也让虚假宣传有了可乘之机。此次明确了警示语的大小以及醒目要求,将能够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从而避免再受虚假宣传的影响。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周邦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而不是药品,它不以治疗为目的,而只是针对特殊的人群,也就是对亚健康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其目的是降低疾病产生的风险。通过警示用语,对抑制夸大宣传、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轻信宣传既“伤钱包”又可能延误病情

保健产品宣称有治疗效果,这类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出。

例如,马利来实业有限公司号称其旗下产品KI多醣体(固体饮料)、利来粥(固体饮料)以及KI谷蔬全餐(固体饮料)具有“活化免疫细胞,能够促进免疫系统正常化”“中医治未病慢病康复”“KI多醣体能深度解肝*,活化干细胞,让肝细胞再生,所有慢性肝病包括乙肝大小三阳、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都有调理好的成功案例”等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

对于上述虚假宣传,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其处以罚款50万元。

在我国的保健品消费群体中,老年人占比大,也更容易受虚假宣传诱使从而盲目购买。

7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统计分析,发现保健产品投诉高发,不法商家打着“医疗保健”的幌子销售保健品、治疗仪等,让老年人误认为产品具有保健养生甚至治疗的作用而大量购买和使用,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贻误病情。

例如,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武汉一家企业号称以纯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制作“竹盐产品”,号称喝竹盐水不仅可以清理血管,还可以治疗高血压、脑梗。

辽宁省一名老年男性消费者在血压飙升至以后,仍被销售人员要求“多喝竹盐水”,且被告知“血压升高是排*的过程,很多人高压升到都没事,再喝一段时间盐水就降下来了”。最终这名用户在大量喝盐水两个月后突发脑梗,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发布指南对警示语标注进行规范指导

在现行的保健食品标签管理中,虽然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标签上仅需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即可,而且声明标注的位置和大小也没有具体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把它标注在不显眼的位置,字体也很小,这也让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营销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之前曾有消费者反映,声明信息不直观、标注位置不醒目、警示作用不强烈,很难引起注意,容易被“忽悠”、被欺骗。

此次发布的《指南》对企业标签标识内容进行了规范指导,特别是对标注警示用语提出了明确意见:

一是设置警示区,提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