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结果显示,杨女士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其出院诊断记录明确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郑泽华与母亲整理材料,准备寻找新的养老机构。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医生称被拒收老人所携乙肝病毒传染性低;专家表示应完善传染病等特殊群体养老
近日,深圳市民郑泽华(化名)决定为61岁的母亲选择一家养老院,却被多家私立和公立的养老机构拒之门外,原因都是他的母亲杨女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昨日,曾拒收杨女士的龙岗区任达爱心护理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明确规定不接收传染类疾病患者,也是为其他老人考虑。而据杨女士的主治医生介绍,杨女士所携带乙肝病毒传染性很低,并不影响与他人正常接触和生活。
“因为这个事,母亲情绪也很差,几天都睡不好觉。”郑泽华认为,母亲携带的乙肝病毒程度轻微,无需接受治疗,不应成为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门槛。新京报记者还咨询了北京、上海等多家养老院,均表示拒收乙肝病毒携带者。
律师称,养老机构拒收乙肝病毒携带者,涉嫌乙肝歧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包括传染病在内的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长期被忽视,相关养老制度仍需完善。
因携带乙肝护理院拒老人入住
今年36岁的郑泽华昨日介绍,其父母在其三岁时离婚,年自己在深圳有了稳定住所之后,将母亲杨女士接到身边生活。
“送母亲去养老院,也是万般无奈的选择。”郑泽华说,母亲此前曾有未分化精神分裂病史,后经治疗病情被控制,但今年4月精神再度出现异常,与家人相处、沟通都出现了困难,“我于是跟母亲商量到养老院先住一段时间,那里有人照顾和提醒吃药。”
在征得母亲同意后,郑泽华开始物色合适的养老院,并电话联系到龙岗区任达爱心护理院。该护理院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杨女士的情况后,表示可以收养,费用为每月元左右。
5月25日,郑泽华带母亲到任达爱心护理院做进一步了解,并把母亲的病历交给了该护理院的陆主任进一步审核。郑泽华记得,当天他们被安排在护理院吃饭,“母亲对环境挺满意,准备入住。”
然而不久,陆主任告诉他,母亲因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无法入住护理院。
昨日,任达爱心护理院陆主任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该院的入院须知中明确规定不接收传染类疾病患者,“我们也是为院里的其他老人考虑,当天我还给他介绍了另一家养老院。”
医生称老人可正常与他人接触
接下来,郑泽华先后咨询多家私立和公立的养老院,均以相同的理由拒绝杨女士入院。
此外,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医院出具乙肝病毒携带者无传染性证明,可以考虑让杨女士入住该中心养老。但医院咨询后得知,根据母亲的情况,无法为其出具无传染性证明。
根据《深圳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符合本办法规定的60周岁及以上、具有深圳市户籍、无暴力倾向且精神状况稳定、无传染性疾病且自愿入住的老年人,可申请评估轮候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昨日,医院的诊断记录上看到,杨女士属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小三阳)”。据其主治医生介绍,杨女士所携带乙肝病毒传染性很低,也不需要药物治疗,且不影响与他人正常接触和生活。
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编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介绍,该类型乙肝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和公用厕所等都不会传染。其主要传染途径为血液、母婴和性接触。
昨日,记者还咨询北京、上海等多家养老院,得到的答复也是不接收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北京和悦家国际颐养院明确表示:“不论肝功能是不是正常,只要是乙肝都不收。”
■律师说法
拒收涉嫌歧视法律存空白
“养老机构拒收乙肝病毒携带者,涉嫌歧视。”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潘翔律师表示,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懈怠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我国法律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已经作出明确保护,但对于养老机构歧视和拒收老年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现有法律未做出明确规定。
潘律师认为,公办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养老机构具有公益属性,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不得歧视和拒收此类老年群体,让他们老有所养。现行法律规定也应该针对该问题拾遗补缺进行完善。
■专家观点
特殊群体养老问题易被忽视
“我们的养老服务业还没达到分病种专业护理的程度,但这个群体的养老需求又确实存在,不仅是乙肝,包括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养老护理现在都很尴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这一案例暴露出一个问题: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长期被忽视。
对于深圳市政府将传染性疾病设为收养门槛之一的规定。党俊武认为,很多公立养老机构还不具备收养这类群体的医疗条件,这是现实的选择。但从长远来说,政府应该加大公共投入,进一步完善收养制度,逐步解决患有传染性疾病,甚至危险病种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党俊武认为,应该通过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老龄产业中长期规划,扶持更多优秀企业进入老龄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质量可靠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采写/新京报记者王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