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www.zherpaint.com/m/古人生产力低下,劳作辛苦,战乱频繁,医药不全,食物不丰,故短寿,所以长寿之愿望则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
有些人从一些长寿的动物身上看出端倪,就反其道而行,向静、向清心寡欲求索长寿之道。此为道教的滥觞。
人体一旦入静,不使用肌肉紧张发力了,则身体开始能够感知到心肝脾肺肾的能量。
肺能呼吸、心能跳、胃肠能蠕动等,都是能量使然。其他脏腑器官虽然不能被我们感知到其动,但也必然是能量使其完成生理机能的。所以,五脏六腑具有能量,不用怀疑。
但是道家为什么要追求心肝脾肺肾的能量?
大家看到婴儿的状态了吗?
婴儿的肌肉没有长成,不能坐立行走,不能握住东西,所以婴儿是不能使用肌肉紧张发力的--------但是婴儿都能动。并且,婴儿在胳膊腿动的时候,胳膊腿的肌肉都是松弛的。也就是说婴儿能够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
再往前,我们看看人类的先天状态,即胎儿。
胎儿只要在五脏六腑长成后就会在娘肚子里动,此时胎儿的肌肉根本就没有长成。所以胎儿的动使用的显然不是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而是五脏六腑的能量。虽然胎儿接收母体给予的营养,但是这个营养是不会让胎儿生成运动的,因为营养不是能量,只有能量才能生成动。此时,唯一能够为胎儿的动提供能量的只有五脏六腑。
人们以吃饭、喝水、呼吸的方式从外界获得物质,这些物质经过五脏六腑的转化,变成了人体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即人体支撑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就是五脏六腑--------这不但是科学,也是陈长兴先生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描述的: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以生气(气,就是能量,见后章)。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科学道理。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故步自封的人还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
除了从婴儿、胎儿能够看出支撑人体活动的先天状态的能量蓄发以外,古人也会通过对尸体的解剖了解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并且通过对因生病而死亡的人体解剖,能够看出人体内里五脏六腑与外部四肢百骸发生的能够被人们看到的表象之间的关系,并且也知道了,除了一些外伤以外,人体其他的疾病都是由于五脏六腑的失调所造成的--------于是,经过我们老祖宗长久的探索,就出现了一部至今仍然是中医的教科书的奇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这本书中,记载了人体内里的五脏六腑与人体外部四肢百骸之间的联系,是我们中医的开山之作。
那么,《黄帝内经》既然知道了人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是有联系的,但是,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将人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联系起来的通道,就是经络。
首先,经络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它只是一个能量通道。所以人体解剖学中看不到经络,经络就好比一条在野草中踏出来的道路,这个道路并不是先天存在的物质。但是,道路是有走向的,经络也是一样,有走向,但没有实体物质,经络就是存在于骨肉的实体物质之内的一个通道。
其次,任何物质之间的联系媒介,只能是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改变物质,这是科学道理。我们的老祖宗把人体内的能量称之为“气”,由五脏六腑生成的能量为“先天之气”,由肌肉的紧张收缩生成的能量为“后天之气”。我们的老祖宗为什么把人体内的能量称之为气,我在后面专门有一章介绍“气”,这里暂且不表--------但是大家至少要明白一点:将体内能量称之为气,至少要比现在人练的荒唐的“意念”高明不知道多少倍--------也许这不能用多少倍来衡量,因为“气”的能量概念是科学,而练荒唐的“意念”是迷信!这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好,现在我们再回到本章一开始时说的,人体一旦入静,不再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周身肌肉松弛,则自然周身肌肉、骨骼开始向下堆积、压缩,自然会含胸。
而含胸吸气时,首先实现了两肺抱心。
两肺抱心后,由于含胸使得吸入肺部的气体不能扩张胸部,就只能向下压缩胸膈膜,再向下压缩肝脾、两肾,于是,这一切的自然而然生成的含胸呼吸的过程,就在无意之间将心肺的能量通过对肝脾、两肾的逐节压缩,运行到了体腔的最下部,会阴。此为五行相抱,即五脏的压缩。
心的能量在会阴部位呆久了,会发热,所以此处就被称之为人体的丹炉。具体位置在会阴以上一寸左右之处。
再练久了,就会发生一个奇妙的现象,即心的能量在丹炉不断与肾的能量发生反应(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肾的能量开始显现,肾的能量会沿着督脉脊柱上行到头顶。肾的上行能量在头顶还能够从任脉下行回到中宫(心脏),与心的能量合一,然后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并且,在肾力上行过程中,能够推动五脏六腑生成旋转,这样五脏六腑也以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
这样,在入静的无意之中,就蓄发出来心力(心脏的能量,即息)下行肾力(肾的能量)上行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为五行能量蓄发的基础,五行能量蓄发也是以压缩旋转的方式形成的,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压缩旋转、折叠拧裹。
这样,人体在入静的过程中就练出来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并且,由这个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又产生出来一个破天荒的发现,即静极生动!
何为静极生动?
静极生动就是由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能够通过经络运行到四肢百骸,直接拉动四肢百骸生成各种动作---------这是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让四肢百骸动作起来的,这是在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即静极------产生的动,这就叫静极生动!
在探索静极生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了经络--------等大家习练出来内家功夫,就会深刻地感知、体会到心肾交合的能量在经络中运行而拉动周身三节生成动,就会深刻地感知、体会到经络!
心肾交合的能量在经络中运行,会被身体感知为一根由能量组成的“筋”,身体会被这根筋拉动而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这就是《易筋经》所描述的易筋,即易筋是一种区别于使用肌肉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的另一种能量蓄发方式。
在人体正常的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过程中,进行着如下的能量转换过程:首先由五脏六腑将身体从外界获得的食物、水、养气转换为五脏六腑的能量,然后再使用这个能量驱动肌肉进行紧张收缩,最后把肌肉的紧张收缩蓄积出来的能量释放出去而成为力量。
而在易筋这种能量蓄发过程中,就抛弃了用五脏六腑的能量驱动肌肉的紧张收缩这个过程,而是将五脏六腑的能量直接通过经络拉动周身三节生成折叠拧裹之动而形成力量。
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在使用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过程中,五脏六腑的能量被转换了两次,而易筋这种能量蓄发方式,只使用一次能量转换。每一次能量转换必定会损失一部分能量,所以,易筋这种能量蓄发方式因为减少一次能量转换,所以就能够蓄发出比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更加强大的能量和力量--------这就是内家拳被发明出来的原因。
经络的作用就是沟通表里,通行血脉。人体最大的经络就是血管,血管就是最大的能量运行通道,血管不但运行着由血液承载的“化学能量”,还直接运行实实在在的能量--------在有血管流经之处都可以感觉到心跳的脉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能量。心脏的能量,主要就是由血管运行到周身三节的。
也正是由于心脏独有的血管这个经络,才使得心脏成为五脏之首、骨肉之君的地位!
除了血管,其他经络也与血管一样,由五脏六腑延伸到四肢百骸。
在内里五脏六腑中的经络被称之为“阴脉”,在四肢百骸中的经络被称之为“阳脉”,人体手足共有十二条主要的经络,就是十二经脉。阴脉与阳脉是相通的,五脏六腑的能量通过十二经脉直接运行到四肢百骸。
十二经脉中有三阴脉三阴脉,通过手足总计十二条经脉。让五脏六腑的能量运行于三阴脉三阴脉,驱动周身三节生成动,这就是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描述的内家拳的本质:六脉溶下二气,振发四肢,贯通百骸。
由于在五脏六腑之中,人体唯一能够控制的只有肺部的呼吸,所以习练五脏六腑的能量蓄发就要从含胸呼吸开始,呼吸二气总是与息(心力)相通合一的,所以李洛能先生将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称之为“二气”。
大家看到婴儿吗,只要婴儿醒着,胳膊腿就会一直在动,并且胳膊腿在动时,肌肉都是松弛的,这就是婴儿在肌肉没有长成之前,一直在使用五脏六腑的能量驱动四肢百骸动作。只要婴儿醒着,他的五脏六腑在动,那么五脏六腑的能量就会通过经络运行到胳膊腿,从而使得胳膊腿不停地动---------所以,追求这种人体先天之气的能量蓄发,也叫返璞归真。
但是人体肌肉一旦生长成熟了,学会了后天获得的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就将人体先天的使用五脏六腑的能量发力的先天一气给掩盖住了,所以人们就失去了使用五脏六腑进行能量蓄发的本能。
道家认为,人体的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不合,所以要长寿,就得练回先天状态,返璞归真。
人体在离开母体之后,开始呼吸空气,这就是后天之气,使用后天的呼吸之气的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就是后天拙力。
胎儿在母体里的呼吸,就是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就是息,胎息。胎息就是心肾交合的内呼吸,而心肾交合会生成能量。这就是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描述的呼吸的三层功夫,最高层次就是心肾交合的内呼吸,就是胎儿、婴儿的呼吸。
息这个字大家可以在字典中查一下,你会看到:息,通心之气。就是说,古人很早就发现心的能量了,以至于表示心力的息都已经形成文字了。
并且,由心这个字衍生出来的一些词语,比如说心痛、心想、心说、心热、心一使劲、心里高兴等等,也说明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心脏对身体的主导与控制功能。
不要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去看古人,古人就是这么理解的-------重要的是,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量蓄发,而不是虚无的!
身体产生的各种反应也都由心脏表现出来,这也不是虚无的。
古人知道胎儿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呼吸空气就能够生成能量蓄发,这个不需要呼吸空气就能够进行能量蓄发的基础,就是息。
气息,这是两个不可分开的词语。即便是人体从婴儿长成为大人,虽然以呼吸之气生存,但是依然还有通心之气的息。只不过呼吸之气把通心之气掩盖住了,让人体不经过习练就感知不到息。
于是,道家就要习练出心脏的能量,习练出“息”这个先天一气,然后使用心脏及其他脏腑的能量生活、劳动,抛弃血气之力(肌肉紧张收缩发力)----------这就是道家追求的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是让人体返回胎儿的先天状态。
为什么道家都要隐修,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修行?
如果大家习练出内家功夫就会知道,人体在使用心肾交合的能量支撑生命活动时,周身外形动作就像一只猴子,因为这种外形动作不是由肌肉的紧张收缩生成的,而是由五脏六腑的能量直接拉动周身三节生成的,与猴子一样。所以想要修行返璞归真,就不能在人多的地方修行,不能总让别人看着自己像只猴子吧。
或者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猴子的外形动作,猴子身体的肌肉组织好像与人体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猴子的身体好像有一条从头到脚贯穿起来的一条肌肉,能够让其周身整体统一发力,作出人类不可想象出来的各种外形动作--------这就是内家拳所要追求的外形动作和实战打法!
现在来说,很难说道家是先习练出心肾交合的能量后再发明出道家的修行体系,还是先以胎儿的先天状态为体系指导而后再练出心肾交合的,但是无所谓,因为道家确实破天荒地发现了心肾交合的能量,并且以此创造出一个人类独特的能量蓄发之术,即丹道之术。
丹道之术,习练的就是人体的先天一气,胎息,用先天一气的能量支撑生命活动,返璞归真。
丹道之术要从静中习练出息。
人体入静久了,就会感知到心肝脾肺肾的能量,则欲进而控制这个能量,这是人的正常发展进化行为。
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之中,人体能够控制的只有肺部的呼吸。于是,利用呼吸引带出息,进而控制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则是自然而然的。
在丹道之术中,将心肝脾肺肾列为身体的五行,故心肝脾肺肾生成的能量蓄发被称之为五行能量蓄发。心属火,有炎上之能,故心力需要下行以炎上;肾属水,有润下之功,故肾力要上行以润下。心肾交合,就是水火交融相济而达人体平衡。
心肾能量在任督二脉的颠倒运行,就形成了五行能量在任督二脉、小周天的能量运行。位于上部的心力要下行,位于下部的肾力要上行,所以心肾交合也被称之为天地交合、扭转乾坤。(在内家拳中,内里的心肾交合与外部周身折叠拧裹生成的上下行能量蓄发合一,被称之为内家拳的天地交合、扭转乾坤。这是内家拳最大的道行)
并且,让心力继续下行,可以运行到脚底涌泉,此即庄子所说的呼吸以踵。心力的下行导致地面给予身体一个上行反作用力,这个上行能量运行到命门附近时,会与下行的心力和上行的肾力合一,此为人体的真气。
真气继续上行到头顶,再从任脉下行回归心脏,再开始下一轮的大周天的能量运行。
即人体大周天的能量运行是由小周天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与大周天生成的呼吸以踵的能量蓄发合一生成的。
我们从控制肺部的呼吸实现了五行相抱,即心肺压缩肝脾、两肾将心力运行到会阴,此时心肝脾肺肾只能压缩,还没有旋转。待心肾交合后,肾力上行,则会催动五脏旋转,即五行能量蓄发也是由心肝脾肺肾的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生成的。(所以说内家拳就是周身整体上下内外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
对于丹道之术和内家拳来说,动静都是能量蓄发。动是指外形动作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静是指内里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
现在摘录一段《易筋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让大家理解一下: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同时这句话也是李洛能先生在其形意拳论中所说内家拳的精髓:六脉溶下二气,振发四肢、贯通百骸!
以上就是道家的丹道之术。道家的丹道之术破天荒地发现了人体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以及静极生动这个生理现象!
五行能量蓄发对身体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它调动起来心肝脾肺肾的能量,由心力通过阴阳转换生成肾力,肾力又能够返回心力,实现心肾能量合一互补,返璞归真,专门锻炼五脏六腑。
正是由于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能够让周身肌肉在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所以,我们武学的前辈大师才敢于毅然抛弃肌肉紧张发力,而使用五行能量蓄发来驱动身体作出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外部能量蓄发,实现了彻底的外三合,这样就彻底抛弃了肌肉紧张收缩发力的能量蓄发,创立出来内家拳!
由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中最主要的是心的能量,所以我们把内家拳内里的五行能量蓄发简称为心力。用心力驱动周身肌肉作出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的能量蓄发,从而形成内家拳特有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这个过程就是武禹襄太极拳论中描述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君骨肉为臣。
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描述的呼吸的三层功夫: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说的就是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习练方法就是以呼吸之气引带出通心之气的息,然后用息在经络中运行而生成的能量筋运动身体,最后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胎息。
息,通心之气也,就是心力。呼吸之气为气,肺部的呼吸之气是不能出于肺部的,但是心力能够周身运行,并且呼吸之气是能够自然与通心之气的息合拍的,其结果就是心力在周身的运行时被身体感知为呼吸之气在周身的运行,即呼吸以踵,即以心行气!
以上调息、息调、心肾交合的过程,就是传说中的“内功心法”!
明白了以上道理,大家就知道了在经络中运行的是心肾交合的能量,打通任督二脉的也是心肾交合的能量----------绝不是荒唐的“意念”!
大家以后可再不要被那些宣扬“意念”的假大师宗师欺骗了。拳,唯一追求的就是巨大的能量蓄发,而意念与能量蓄发没有任何关系。妄想用“意念”去“心想事成”,其实就什么也练不成!
唯有能量蓄发才能够对健身或者技击有作用,意念什么也不是-------大家还记得几十年前人们被气功大师忽悠头顶锅盖练功的荒唐情景吗?用意念练太极拳,除了不用头顶锅盖了,其他的与头顶锅盖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荒唐的。
好,以上给大家介绍了丹道之术的静极生动和返璞归真,现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丹道之术在内家拳中的运用。
练形意拳时,第一个阶段的打明劲阶段,习练的是通心之气,练出息,即调息。调息时除了用呼吸之气引带通心之气,还要用外三合的外形动作所形成的上下运行的能量通过经络引带出心力;第二阶段的暗劲,则是用通心之气的息驱动身体打拳,此为息调;第三阶段的化劲,则是实现了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打出的拳已经无形无式,不思而得,不显而彰,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化己之形,化敌之力了。
陈氏太极拳的陈长兴先生(杨露禅师父)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此既是在说由五脏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内家拳内里的功夫和能量(气)是由心肝脾肺肾这五脏生成的。
在内家拳发达时期,人体科学尚不发达;在人体科学发达之时,内家拳就失传了,所以人体科学从未对心肾交合作出科学研究。对于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是一个自然的存在,是练了就有的功夫,但是其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科学道理,则需要在真正的内家拳振兴起来后,让人体科学界去研究。
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说: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陈长兴先生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易筋经》中说: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以上李洛能先生、陈长兴先生、《易筋经》中所说的内容,就是内家功夫的高层次,即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
前面所讲的各个章节,向大家介绍了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的整体面貌。
但是,从习练外三合而调息,练出息后进入暗劲用以心行气打拳,练出心意气力六合,仅仅是由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驱动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仅仅使用了心、肺、肾的能量蓄发,并没有使用肝、脾的能量蓄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从以上五行相生的角度来说,肝属木,脾属土,肝木不兴则心火不旺;脾土不厚则肺金不坚,肺金不坚则肾水不足。
从生理角度来说,肝脾都是生血的器官,而血管血液则是经络和“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肝脾不强壮,则经络(筋)不坚固。血管和血液是经络中联络周身、通行血脉的最重要功能,是能量运行的最重要载体。
不能习练出肝脾的能量蓄发,则心、肾、肺的能量蓄发也不能达到极致。
只有极致的心肝脾肺肾的五行能量蓄发,才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
当习练到化劲的敛气入骨后,周身外形动作已经没有折叠拧裹之形也无折叠拧裹之实了,折叠拧裹已经深入骨骼而生成于每个骨节之中。而控制骨节的折叠拧裹的唯一能量来源(人体无法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控制骨节的折叠拧裹),只有心肝脾肺肾的五行能量蓄发,即此时内家功夫完全依靠五行能量蓄发来体现!
所以,内家功夫的程度,就体现在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的程度。
所以,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就是练心肝脾肺肾的五行能量蓄发。
前面已经说过,心肝脾肺肾也是通过折叠拧裹、压缩旋转进行能量蓄发的,练外三合调息能够利用两肺抱心,利用吸入肺部的空气向下压缩肝脾、两肾,即以心肝脾肺肾的压缩实现心肾交合,此时心肝脾肺肾还不能旋转。当心肾交合后,肾力上行则能够驱动心肝脾肺肾生成旋转,这时,才生成了心肝脾肺肾的完整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
但此时心、肺、肾都能够生成压缩旋转,但肝脾不容易生成压缩旋转。
从前面介绍的习练内家拳的过程,大家可以知道,练内家拳是以外引内,即以外三合的外形动作引带出通心之气的心力,以身体外部的折叠拧裹引带心力下行以达到心肾交合。这个过程即是以手足之动的外三合引带心肝脾肺肾之动,这手足之动之所以能够引带出心肝脾肺肾之动,就是因为经络。经络能够联络周身、通行血脉,传导能量。经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
正是由于内里的心肝脾肺肾通过经脉与四肢百骸相通,所以我们才能够通过外三合形成的顺逆的能量蓄发来引带内里的心肝脾肺肾生成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因为心肾交合是在上下方向形成的,所以引带心肾能量的手足之动也必须只能在上下方向形成能量蓄发,而外三合形成的能量蓄发标准就是周身整体在同一时间只能向同一个方向进行能量蓄发(即顺逆的能量蓄发),所以,习练内家拳只有在习练会外三合的情况下才可能引带出心力,才可能习练出心肾交合的五行能量蓄发。
“六脉溶下二气”,这六脉就是指三阴脉三阳脉,手足的三阴脉三阳脉总共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都是表里相通的,即五脏与手足相通。其中的肺经是人体能够用呼吸控制的,所以肺经动,诸脏不能不动。肺经动就会两肺抱心而带动心经动,心经动则实现心肾交合,使得肾经动。心肝脾肺肾五经脉都在体内,属于阴脉,阴脉必须要与运行于身体外侧(即四梢)的阳脉相通,才能形成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
沟通周身阴阳经络最重要的组织器官,即最主要的经络,就是血管以及血液,是血管和血液将五脏六腑与周身肌肉连接起来,而肝脾则是五脏六腑中的生血器官。血为气之海,没有肝脾的生血就不可能沟通表里而生成气的能量。是肝脾将周身经络以及表里的脏腑与肌肉沟通起来,肝主筋,即肝经的作用是沟通经络(筋)的能量运行;脾主肉,即脾经的作用是拉动肌肉生成折叠拧裹。所以肝脾之动练不出来,心肺肾之动则不能充分发挥到极致,就不能形成极致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
肝脾之动的压缩旋转才能够将肝经脾经练通,达到肝与筋合、脾与肉合,才能够让内外五行相通,心才能与眼合;肺部的呼吸才能够达到六脉溶下二气而涨筋腾膜,肺与皮合;肾力才能够在督脉脊柱上行而敛气入骨,肾与骨合。
在习练出心肾交合的能量后,能够实现静极生动、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这就实现了“坚固其外”的易筋之功,但是由于肝脾不能动,还不能实现“清新其内”。
清新其内,就是洗髓之功,所以习练内家拳,在实现了易筋后,下一步就是要洗髓以清其内。清其内,就是要实现心肝脾肺肾皆动,以达到极致的五行能量蓄发。这个极致的五行能量蓄发,就是化劲,就是用无形无式的心肝脾肺肾之动打出巨大的力量。只有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达到极致,才能够不用外形动作就能够发出极致力量而达到无形无式、随心所欲的实战程度。
实际上在习练内家拳的过程中,已经将易筋和洗髓结合起来了,即易筋和洗髓是同时习练的。习练内家拳的三个阶段中,明劲调息,暗劲息调,化劲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即三个阶段在同时习练易筋洗髓。
心肝脾肺肾一动,周身皆动,周身处处有手眼,周身处处是丹田,周身处处都能够进行能量蓄发,能打能化,化打合一,无形无式,无蓄无发,随心所欲。
在太极拳中,肝脾不能动,则周身不通,心胸腰腹受到敌人攻击之力不能润化,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肝脾为五脏六腑之中节,为五脏六腑之腰腹,上接心火下引肾水,如同体腔泵站,承上启下,异常重要。肝木能为心火添柴加油,脾土能为肾水屯围造势,使得五行不断相生,五行能量蓄发越来越大。由心肺肾的动逐渐引带出肝脾的动,待感知到肝脾之动(前在两乳之下,后在两肾之上三寸之处),才会达到六脉合一,实现完全的六脉溶下二气,振发四肢、贯通百骸,才达到了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能够蓄发出摧枯拉朽的劲力!
人体天生就存在着两套能量蓄发系统,一套是正常的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的系统,另一套就是五脏六腑的能量通过经络形成能量筋直接拉到周身三节运动的能量蓄发系统,这个系统的五脏六腑的能量被我们的前辈大师称之为“元气”或“先天一气”。只是人体后天发育成熟后,肌肉的紧张收缩生成的能量就掩盖住了元气或先天一气的能量,让人们“忘记”了这种先天的能量蓄发。
我在描述人体先天的能量蓄发时,常拿婴儿和胎儿的动来证明先天元气的存在,但是有时还不能让人充分信服,其实这是一个很好验证的事实,两个人面对面地以推的形式比较一下力量的大小,就能够很容易地证明使用先天一气能够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发出比肌肉紧张收缩更加强大的力量。
以上道理,大家明白就行,也不用细究,随着长期坚持不懈的习练,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经络,感知到五脏六腑与周身肌肉、骨骼的联系,感知到易筋易髓之功。
不过大家在习练内家拳的同时,去参考一下《黄帝内经》还是有好处的。看了《黄帝内经》,就会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对于人体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就会明白丹道之术,就会明白内家拳,就会分辨现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功夫”的真伪了。
真正的功夫,都是能量蓄发。这就应了“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改变物质”这句科学的话。任何不讲不练能量蓄发的所谓“功夫”,都是假的,都是在把人引入玄幻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