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节,明天就是除夕了,真正算是到了年根儿底下,在赶路的人,已经回家团聚的人,大概都是一派阖家欢乐的景象。
说起回家,父母,子女,让我想到了最近一直刷屏的一篇很热门的文章。恰巧昨晚和老公提前过情人节,喝着小酒聊起了人生和新的一年,聊着聊着聊到了这篇文章: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其实这篇文章我没有看完,我是个脆弱敏感的人,借着地表最强的便利,有点私信的来聊一聊这些不够功利、不以目的为导向的事儿。
1、关于父母和子女
无法理性沟通的强权父母和一味顺从的子女,这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典型模式之一吧。虽然一直不愿意承认,可是再过几天,我真的就30岁了,无可逃避的中年人。故事中的中年男人所面临的一切,我都真实的同样的经历着,不仅是我,我周围无数相识的同龄人,人到中年最欣慰的就是,父母还算耳顺,子女还算可以沟通。
原文中几句话我想引用过来,写完这篇文章,我想转给我爸看一眼,借由表达一下清醒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是如何的。
1月19日(星期五)有一天夫人跟我说:爸爸救回来身体也很弱了,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主心骨了。我说:以前我挣的钱是你、你爸、你妈加起来的两倍,现在自己瞎折腾,也是你们加起来的总和。我不是主心骨?夫人说:不是。家里你说了不算。我认真反思了这个问题。家里生活习惯不是由学历、专业、收入来决定的,而是由脾气决定的,谁脾气大谁说了算。岳母和我们都很注意保养,但没有人想和岳父发生冲突,很多事情由他去。此次光膀子开窗、家人间的传染,我也有责任。如果家里我做主,这事从一开始就不会发生。我挣钱比他们多,但没有做决定的习惯,只会在朋友圈抱怨。一位前同事就直白的告诉我,认为我对孩子不负责任。她家老人感冒不愿意戴口罩,她一小时就收拾好行李把老人送出去住了。听起来很残忍吧,但她家老人孩子都没事!我很好吧,但家里有人躺在ICU。
我们应该要习惯在成年之后不去论对错,只论利弊。其实这也不是父母的错,每一代人都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可能生长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中。
我爸是个开明的家长,从小对我的教育从来没有培优和强权,都一直让我顺从于我的心。但即便是这样,他也绝对是属于男权主义,家里男人说了算,他最大,也就是他说了算。因为生意上的应酬,53岁的他依旧每日喝大酒,常常醒来时不知道醉倒前的事,前几年查出肝脏小三阳,因为一直身体底子特别好,从不在意,后来逐步的心脏也总感觉到不舒适,在医院查了没有明确原因后,他又不以为然的继续我行我素。其实我觉得近些年,他的情绪很容易失控,说话逻辑也大不如前,但是他是断然不会因为我这些主观感受去就医的。所以至今,如果我下午打电话给他,仍然时常会听到一个酒醉的声音。
我常常失眠,也常常做噩梦,梦见他身上插满了管子,医院冰冷的病房,醒来时满头的汗水和泪水,久久不能平复。我会在早上打电话描述我的担心,然而这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个年纪,挣扎着在北京生存下来的人,大抵都有午夜梦回被惊醒的经历。我无法改变我的父亲,我只能试着让自己平静和接受。
令人绝望的是,子女对现代生活的独立需求和对新时代和环境的认知,与父母的控制欲、及传统观念中的愚昧和固执部分的矛盾,不可调和。对生活状态和习惯发生改变的恐惧,使得缺乏自省和连续学习的父母,把自己愚昧的、传统的、甚至伪科学的生活观念,以孝顺和道德为借口强加于子女,使得他们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尽可能的维持在一个“我最权威”和“我最熟知”的状态。
不是每一个“我是为你好”都会换来好的结果。当然我也不是为了谴责中国式的父母,他们不可能跨越自己的认知和时代局限性来解决所有矛盾。我们也一样。我们只能努力让这一切已知的困境不要复制到下一代上。
如果有一天我为人父母,我愿我能是一个一开始就可以“耳顺”的老太太。唯愿他日为人母,心宽耳顺度余生。
(写这一段的私心就是,我希望文章推出去之后,我能附上一句劝诫,转发给我的父亲。)
2、关于医疗
1月17日(星期三)晚上夫人说B病房的病人突发脑溢血,医院“静候”,否则每天在ICU也是烧钱。B家属社会能力很强,居然几个小时就找到一位脑科专家到ICU查看了病情。但脑科专家也建议放弃,当天B家就转走了。我心想:“这要是让我们转院,去哪里找关系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曾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非医务工作者),医院的不同“等级”的病房,紧临的两幢楼是给“不同的人”看病的。
在守卫森严的那个楼里,人很少,很安静,楼道里干净整洁,单独的病房比我在北京的小蜗居要大上许多,正南的大阳台,像是电视剧里的那种好看的病房。确切说可能应该说是套房。因为会客厅、厨房一应俱全(省略)……
下楼走过一个通道来到门诊楼,在2楼普通人看病的透析室里,大约40多平米密集的“排列着”至少50个病人,他们半躺着,像是坐在一个简易的按摩椅一样的装置上,每个人身边有一个有点庞大的透析仪器,一个一个紧挨着,并没有隔断或者帘子,其实连缝隙都算不上有吧,大约抬手就可以互相触碰到。屋子是开放着的,隔着一个玻璃就是排队等候透析的人。仪器很像小时候记忆里卖冰汽水的那种搅拌的机器,有一个“搅拌棒”一直转啊转啊,护士们有的在忙碌,有的在说笑,看惯了人局促的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是不是只有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命如草芥。
愿你永远不会医院的景象。另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听医生的”,知道这话的意义有时候真能保命。
(先说这么多吧,其实我是拍了照片的,但是我怕放上来可能这篇文章就不能发了。)
3、更多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我似乎看到很多键盘侠像怪兽一样,如饥似渴的等待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热议话题出现,喋喋不休的争论时,从打败对手的过程中得到快感,从同一阵容的团结一致中得到认同。我们已经习惯了互相消费,且不轻易相信,这篇文章流传指出也因为其中涉及到中年焦虑+保险+理财之类的观念,而被指责可能是一篇高级的营销文。我没有立场和证据来判断这一个说法的真伪,只是在想今天这个时代,互相利用和消费的底线到底在哪儿?谁在守着这个底线?或者说,作为运营者,我们是否具备了资格去作为一个常常“传播内容”的人?
道理其实总是想通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和交往,沟通、宽容,对事件的冷静、客观,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包容。这新的一年里,愿你们,爱的人都包容,做的事都是理想,许的愿都有美好结果,说过的话都作了数。
最后放上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作为结束,仔细听听,不是丧,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