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认识乙肝两对半,释义两对半 [复制链接]

1#

作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科主任医师张占卿

抗原是能够被人体免疫细胞识别、攻击和人体需要清除的物质,大多数抗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抗体是某抗原被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能够与该抗原结合的蛋白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

乙型肝炎病*至少有四个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HBxAg/抗-HBx,分别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x抗原/x抗体系统;其中HBcAg因为检测过程复杂,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x抗原/x抗体因为水平低,也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临床上常规检测的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有五个: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习称“两对半”。

无论是自限性或持续性乙型肝炎,从乙型肝炎病*感染人体到人体清除乙型肝炎病*,或从疾病发生到疾病恢复,血清“两对半”有特定的演变规律,表现为“两对半”各成分的不同组合形式,称为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自限性”可理解为自我恢复,“持续性”可理解为不能自我恢复并出现长期反复发作。

乙型肝炎病*感染人体后,最早出现的抗原为HBsAg,最迟消失的抗原也为HBsAg,可称为“早出晚归”;HBeAg出现在HBsAg出现后不久,但其消失又早于HBsAg,可谓之“迟到早退”;抗-HBc的出现与消失与肝细胞内病*的存在相平行,换言之,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HBc,但其消失很晚;抗-HBe出现于HBeAg消失之后、HBsAg消失之前;抗-HBs出现在HBsAg消失之后,在肝细胞内病*被彻底清除后仍存在一段时间,持续时间最长。

因此,从乙型肝炎病*感染人体到人体清除乙型肝炎病*的过程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有八种:首先是单项HBsAg阳性,接下来依次经历[HBsAg,HBeAg,抗-HBc]阳性、[HBsAg,抗-HBc]阳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抗-HBe,抗-HBc]阳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抗-HBs,抗-HBc]阳性,最后是单项抗-HBs阳性;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HBsAg,抗-HBc]阳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抗-HBe,抗-HBc]阳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抗-HBs,抗-HBc]阳性可分别称为“大三阳”、“大二阳”、“小三阳”、“小二阳”、“恢三阳”、“恢二阳”。

从“大三阳”到“大二阳”、“大二阳”到“小三阳”、“小三阳”到“小二阳”预示疾病从感染、发病到趋向恢复,肝细胞内仍有病*存在,但病*数量依次减少;从“恢三阳”到“恢二阳”预示疾病趋向终止并进入恢复期,肝细胞内仅有残留病*存在,而且残留病*越来越少。

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从“大三阳”到“小二阳”的演变时间不超过3个月,称为自限性乙型肝炎。仅少数急性乙型肝炎,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在3个月内不能出现“小二阳”,提示很可能演变为持续性乙型肝炎。

在自然条件下,约半数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在有生之年能够演变为“小三阳”。能够实现从“大三阳”到“小三阳”演变的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从“大三阳”向“小三阳”转变的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仅少数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标志模式在有生之年能够演变为“恢三阳”。能够实现“小三阳”到“恢三阳”演变的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从“小三阳”向“恢三阳”转变的年龄一般在55岁左右。

需要强调的是,单项HBsAg阳性不能称为“健康”携带者,因为虽然感染者没有症状,但病*已经进入肝脏;只有最后是单项抗-HBs阳性才说明肝细胞内没有残留病*,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病*,因为抗-HBs没有永久保护性。

分享经验,探讨病例,工作心得。赚点外快就是这么简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