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互济,即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得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懂得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则,即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而又相互统一。
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讲起来比较抽象,万物皆有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道理上我们好像明白,仔细思考又不尽然,致使我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所以王宗岳告诫我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1、阴阳须从身内求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之一,她虽讲究攻守进退变化之道,但更强调对人体自身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锻炼。古典的太极拳理论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强调「以心行气,务令沉?,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气遍身躯不稍滞」,以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这些论述无疑都强调了心、气、身在内炼中的重要。
但如何用「心」﹖如何「以心行气」﹖如何「以气运身」﹖如何「气敛入骨」﹖又如何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习练太极拳者不但要明白拳法的阴阳变化之道,更强调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阴阳变化之道,这就是知己之功,亦是「拳起于易而理存于医」的道理。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2、中医理论是基础
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流注、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内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上的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表示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这就是所谓十二正经,而这十二经脉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据《黄帝内经》载,它们的循行是﹕「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表里相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外,还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奇经八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我们在了解人体气血在经络系统中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来如何用「心」,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以意引领内气运行方向,达到意领、气行、身随的目的。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3、拔拉三关练督脉
譬如,我们可以采用「拔拉后三关」(后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心法,使内劲在督脉上随意运行。又如,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完整一气,正说明了身体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气贯串,这一气贯串的经脉运行路线正是内气从足三阳经到手三阳经的逆向运行。如果所采用内功心法,其方法、要领不对,哪怕是差之毫厘,也不可能正确完成其内劲的走向。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4、中脉修定意深远
再譬如,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来锻炼中脉,即奇经八脉中的?脉,中脉的锻炼是太极十三势中,「定势」最重要的练法。这个「定」不是不动,而是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表里精粗无不到」,甚至「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太极拳至高境界均与中脉的锻炼有关。
除十二正经外,奇经八脉在太极内功心法的锻炼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奇经八脉除在《黄帝内经》中有些记载外,其它还散见于一些历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除撰写了驰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外,还专门考证了奇经八脉,写下了著名的《奇经八脉考》,使经络学说更加系统。
他不但进行了历史文献的考证、医疗实践的考证,还进行了「内视」,即「返观内视」,内功修炼的实证,故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习练太极拳者应该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锻炼效果,诚如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5、身证体悟求明理
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讲求一层功夫一层体悟,一层功夫明一层理。内功心法的运用在于使心气合一,即意到、气到、劲亦到。如果不能达到心、意、气、劲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种思想游戏而已。所以,我们要求每一种内功心法的锻炼除自己身有体会以外,还要通过与对手试劲、喂劲、揉手等手段和方法来检验、实证,通过这种内功心法的锻炼之后,的确能达到太极拳所标榜的可以「以柔克刚」,「以小制大」。
总之,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积极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是这「道」在我们体内精气神、五脏六腑、内气运转之中如何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白身体内外之阴阳、脏腑之阴阳、经脉之阴阳、运气之阴阳以及意分阴阳等,同时还要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既济而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说的「懂劲」标准。
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必须经过实修实证来检验,并非笔墨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
太极拳懂劲基础
听劲,是太极拳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听劲,是双重之意,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懂劲与懂意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由此可知,“懂劲”在太极拳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懂劲才能因人所动,随屈就伸。因此,太极拳法将用感觉察觉对方动作的轻、重、快、慢及劲源动向,称为“听劲”。了解到对方的劲力情况,恰当地作出判断,并根据对方的动向和企图,制定出攻防方案,而制敌于未动之先,称为“懂劲”。
太极拳法要求通过粘走达到懂劲。拳论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对方用刚强的劲力进攻时,我用圆弧动作来承接,既改变其劲力方向,又不为对方所制,称之为走。这就是化敌之劲,以柔克刚。粘即是制。只有我顺人背,才可以制人。我得机得势,对方失机失势,我处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顺。
反之,机势有利于对方而不利于我,我处于被动,这就是背。我顺人背的机会和形势,是通过沾连粘随的感觉而加以判断的,也称之为粘。使用粘劲,应尽量掌握对方动作与劲力的运行过程。只要与对方沾接,就顺其势而迎就,因其动而屈而伸旋转,用走劲来调整自己的平衡,并探测对方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
在粘走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将会使对方的劲力不能达到目标继续前进,或者中止其劲力而后撤,如此,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平衡创造条件。以上所述,没有强调任何力大手快之处,完全是通过粘走达到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弱制强,其中关键在于“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通过粘走达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深化懂劲之内涵。
听劲要有定量概念,才能助于懂劲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符合客观情况的攻防方案。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力学上通常用矢量来表示力。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否则是主观上臆想和推测。所以听劲要听着力点的劲,“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李亦畲《五字诀》),而不是听别处。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是着力点,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点上,务求精确地获取此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听劲来了解对方的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一是尽量增长对方的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劲力的敏感程度。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增长对劲力的敏感;采取由圆弧向直线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转化。